|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京楼市顶风发飙:调控未果? 两会后领涨全国

2010-08-06 17:53:27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发布时间:2010-04-01 12:46:12 我要纠错 【字号  默认 】【打印【关闭】

  \

  聚焦北京楼市顶风发飙

  调控未果 两会后北京房价领涨全国

  分析人士认为,地王是推动房价上升的重要因素,不排除会有更严厉措施出台

  艾 林

  尽管两会传递出稳房价的信号,但两会后重点城市房价却普遍上涨,而北京的房价更是不断飙升,领涨全国。业内人士认为,与2007年那轮调控不同,此轮调控房价非但没有下跌,反而不断上涨,与当前整个宏观环境仍然较为宽松有关,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钱太多,另外,背后的体制问题也是关键。如果房价继续快速上涨,不排除政府会有更严厉的措施出台。

  重点城市房价普涨

  经过了2月的“春寒”,3月的楼市开始回暖,特别是在两会后,不但成交量环比快速回升,成交价格更是普遍上涨。有报告显示,春节后,全国重点城市的成交量已经连续五周回升,而且两会后重点城市一手、二手房价普涨,其中,北京、杭州、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在2009年末基础上普涨20%。重点城市相对2009年1月1日的整体涨幅为39%,其中一线城市上升53%,二线城市上升23%。

  上周楼市回暖势头明显,国泰君安的报告显示,上周一手房成交量环比快速回升,其中,北京、广州、深圳领涨。12城市成交量环比上升24%,其中一线城市环比大幅上升41%。8个城市成交均价同比上升52%,其中一线城市上升64%,二线城市同比上升36%。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近期房价飙升,两会后半个月成交均价上涨了16%,重点区域房价涨幅更猛。特别是3月15日望京地王拍出后,周边二手房报价猛涨。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望京地区的二手房报价在2.2―2.3万元/平米,比15日前上涨了15%。而受通州新城规划的影响,通州地区的二手房报价已达到1.7―1.8万元/平米,比两会前上涨了20%,地铁周边的二手房报价更是达到1.9―2万元/平米。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两个月,北京市四环路内商品住宅期房均价首次突破3万元/平方米,五环内新盘已开始突破2万元/平方米,而六环路外房价也首次破万元大关。

  调控房价不降反升

  尽管从去年底开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价的措施,但是此轮调控并没有像2007年那轮调控效果明显,房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继续上涨。

  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与上一轮调控比,政府的经验更加丰富,政策的针对性更强,信贷、税收、土地、保障房建设等政策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仍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陈国强认为,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很重要,在当前实体经济尚未真正回暖的情况下,财富最大化效应使更多的钱流向房地产市场。同时,货币政策虽然有所收紧,但仍较宽松,而2007、2008年整体宏观政策是很紧的。他认为,除了外部经济环境,信贷宽松、通胀预期加大、开发商资金充裕、对后市预期乐观等都是影响此轮房价上涨的因素。

  关键是要加大供应量

  陈国强认为,房价上涨背后的制度性因素是关键,如果土地出让方式不改进,住房保障体制不完善,财税体制不改变,其他政策对解决高房价无济于事。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也表示,2008年楼市的低迷,与世界经济危机的外部因素有很大关系,当时的整个经济是下行的。而现在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处在新的上升周期,世界环境不同,宏观经济不同,调控的方向也不同,因此,跟2008年是不同的情况。“房价的上涨是供求关系决定的,现在刚性需求仍很旺盛,但是土地供应不足,而且买房的钱很多。”顾云昌说,这背后存在体制性原因。

  顾云昌还表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加大供应量,而不只是调整结构,应该加大供给与调结构并举,同时抑制投资投机性行为,才能真正解决高房价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其原因是地王对房价尤其是二手房价的拉动作用、销量环比上升,可售量不足,开发商捂盘和采用饥饿式营销等销控手段、产业资本继续投资商品房。而现在购房者房价上涨预期已形成,供不应求局面已经加剧,房价未来一段时间仍有上涨压力,而一线城市房地产发展对二线城市楼市的带动作用已经显现。 (记者 艾 林)

来源: 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