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市新政惟有严肃执行方能彰显威力

2010-08-06 17:59:42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发布时间:2010-04-29 08:16:31 我要纠错 【字号  默认 】【打印【关闭】

 □观潮人语

王石川

  近期,国家连出组合拳,对楼市进行调控。从“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到暂停三套以上住房贷款,再到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等等。措施明确、密集而有力。

  这次楼市新政被坊间称为“新国十条”,不少人惊呼这是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此非虚妄之谈,新政一出,效果立竿见影,不时传出房价遽降的消息。

  打量“新国十条”可以发现,这次调控组合拳,可谓拳拳生风,招招制敌,剑指所向是投机客和投资客。毋庸讳言,拿投机客“开刀”可谓切中肯綮。众所周知,当前楼市严重泡沫化,房地产市场被严重扭曲,房价严重背离实际价值,其一大主因即是投资、投机客浑水摸鱼,疯狂炒作。有学者走访了全国60多个城市的150多个楼盘,发现投资投机购房超过八成,由此可见投资、投机客之嚣张。

  显然,不打击投资投机客,就无法还原楼市健康发展的态势。在当前新政初见成效的现实语境中,同样需要警惕的是,面对楼市新政的强烈攻势,投资、投机客往往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转圜之道,比如为规避二套房政策的掣肘,投资、投机客通常借用亲友的身份证来购房,有人就直言不讳地称“中国多的就是身份证”,还有的人甚至采取假离婚的方式。至于一些投机客先用全款买下一套房子,然后用这套房产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随后投机客再用抵押贷款作为首付款,投资第二套房或多套房,这样的招数已经不新鲜。此外,还需要看到一种现象,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并未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比如曲解“认房不认贷”,二套房首付仍可办三成,还有的将房产评估价做高以降低首付……

  相对于这些具体而微的消解,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楼市新政的深入,一些被损及利益、受到重创的既得利益集团,会集体反扑,通过各种手段抵抗和绞杀新政,这尤其值得警惕。

  面对这一系列乱象,相关部门一方面应确保新政执行到位,消除“中南海制定的东西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的现象,为此就需要强化监管。值得提及的是,这次楼市新政首次“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这些制度设计不可谓不迅猛而细致,但要想真正发挥效力,除了落实到位别无他法。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投资客毫不手软,对落实新政不力的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同样要毫不留情。至于一些投资客钻制度空子,肢解政策严肃性和政策威力,则需要相关部门对症下药,积极改进,制定更严密的细则,不给投资客预设钻空子的机会。

  另一方面还需要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其实,对于一些财力雄厚的投资客来说,提高首付比例对他们毫无影响,原因在于他们动辄数套、数十套地买房,皆是付全款,根本就不需要贷款。对于这种情况,国家不妨适时出台物业税,以加大投机客的投机成本,让投机客无利可图。业内人士分析,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征收50%到80%的二套房销售所得税,抑制投机效果明显。此外针对那些有一定实力但尚达不到一次性付款购买多套住房的投机客,国家不妨采取更严厉的信贷紧缩政策,同时提高利率,因为不容回避的是,此前房价上涨畸高,也与过多资金涌入楼市有关,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所说,房价长期持续过快增长是住房的投资性需求比重过高及信贷过多联手推动的结果。当然,无论是出台物业税还是压缩信贷、提高利率,都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但相关部门不能再投鼠忌器,综合考量看,楼市严重泡沫,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还会阻碍甚至破坏我国经济发展,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破解“上有对策、下有政策”的积弊,没有一劳永逸的万全之策,只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针对新情况,不断采取新措施,不断加大惩戒措施。若如此,才能捍卫新政尊严,发挥新政威力。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