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学,请祭出你的“阿拉丁神灯”

2010-08-19 07:26:16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李晓亮    发布时间: 2007-09-21 16:01:10



    沉寂了一段后,“‘嘴’名素著“的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又发言了。和往常一样,只要王旭明先生一张嘴,第二天全国各类媒体的评论版的显著位置,鲜有不被他占据的情况。这次当然也没能例外。他的“大学生碰到困难的第一反应不是接受别人的施舍”的言论(17日《今日早报》),更是为自己吸引了大量的批评。虽然前段时间,“贫困生”“慈善助学”这一议题早被炒得热浪滔天。看了今天的关于这一话题的各类评论,估计它的热度还要延续一段时间了。

  前段时间襄樊大学生不知感恩,河南与被资助生签定道德协议的话题引起热议时,笔者也曾助拳帮脚,自作多情地写了篇《请允许我代5名贫困生道歉》的文章。没想到此文还引起了一些反响,我也不自觉地卷入了那场关于感恩的讨论旋涡。也因这篇小文,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做这个话题时,把我找去作为学生嘉宾谈感受。因是辩论节目,而我天生拙口笨腮最不善争辩,加之首次上镜两腿筛糠面红耳赤,思维更是处于零下度数,所以也没讲出个所以然。

  经过这几天的沉淀,再看了关于“贫困生第一反应应该是什么”的评论后,我觉得关于贫困生问题还是有一说的必要和冲动。“贫困生们面对求学困境的‘第一反应’是担忧、害怕、逃避,然后才是自救,最后是寻求各种救助。”此乃人之常情,固然没错,可作为过来人,痛定思痛我觉得自救应放在第一位。

  心理贫困的杀伤力,是所以物质贫困所难望项背的,这点我有切肤之感。这或许也是那些接受了资助,却因没有具象地“谢恩”表示,而被世人在道德法庭苛责鞭挞的大学生们,所最不堪承受之困。记得当时节目录制现场,一位据说是“报恩网”负责人的红衣少女,义愤地指责那几名学生不知写信以示感恩,我当时就在想,您也才毕业不久,难道真就不能体会他们的心情吗?弱者对弱者(更弱者)的指责,尤为让人痛心。

  “笑贫不笑娼”的社会语境,让一些贫困生心理失衡,这我可以理解。可若只是心理上极端的愤世嫉俗,这丝毫无助于逃离贫困。要想脱困,还得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地展开“生产自救”才是王道。这是找回自信重拾生活希望的“华山捷径”――路只此一条舍此别无他途。社会慈善、公力救济是输血的治标,也是有效的外部保障;自己与贫困战斗,才是造血的治本之法。

  记得那期节目录到最后,某大学学生组织“自强社”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他们是个贫困生组成社团,但一脉温情流穿其间,让人倍感温馨。这个神秘母体,给了每个成员提供强大充沛的精神给养,学生如战神般屹立,又如爱神般温情。这股可敬神力,泽被苍生,代际承传,生生不息。我记得当时我由衷地说了一句,真希望每个学校都有一个这样的组织!

  每个贫困学生,心里都蕴藏着一盏神灯,就如传说中威力无比的阿拉丁神灯。祭出这盏灯,就可心想事成,无往不利天下无敌。但遗憾的是,并非每人都相信这个事实。因为这灯象征着你的自立、自信、智慧和勇气。我真的希望每个贫困学生,都能祭出自己的“阿拉丁”。还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否则,自卑自闭久而久之,神力阿拉丁可就成了魔道潘多拉。



来源: 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