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依法终结“月薪面议”叫好!

2010-08-19 08:31:39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高福生    发布时间: 2007-11-09 09:00:06



    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规定:职介服务不成功的应退还中介服务费;招工信息应标明薪酬,“月薪面议”字样将禁止出现;仅靠三五个人、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不可能成立一家职介公司;用人单位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的要罚款1000元……(11月8日《北京晨报》)

    “招编辑记者,月薪面议;招营运经理,月薪面议;招部门主任,月薪面议;聘熟练缝纫工,月薪面议……”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不惜重金刊登广告求贤,在招聘广告中将企业形象、岗位要求等浓墨重彩、洋洋洒洒,唯独在“月薪”这一“敏感问题”上却惜墨如金,大多以“面议”两字一带而过,让不少求职者“雾里看花”。

    从相关报道中我们得知,招聘单位之所以青睐“月薪面议”,其理由可谓冠冕堂皇:一是在不知所聘人才能力高低的情况下,撇开月薪,先谈能力,无非是想堵住某些逐利型人才的漫天要价,避免讨价还价时的尴尬;二是薪酬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属于商业机密,不能轻易公布;三是对于那些中高级人才,如果明码标价,可能会给猎头或企业间带来不正当竞争……

    但是,大多数求职者对招聘单位这一“潜规则”却颇有微词,希望“自身的价值究竟几何”能“明码标价”、“一目了然”。心中少杆“秤”,“面议”时就难以把握,不是要价太高被拒之门外,就是要价太低自己受了委屈。或许对那些货真价实的高级人才而言,“月薪面议”的结果会超出他们设定的价位,而众多一般的求职者则感觉“心里没谱没有安全感”,甚至还会怀疑用工单位的诚意――如果干了活后用人单位硬说不满意,是不是很低的工资也拿不到?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些求职者在招聘会现场提交简历并有初步意向后,大汗涔涔地跑到企业去面议,却发现对方出的薪水与自己的要求差距太大,受气受累不说,还花了许多冤枉费用;更有甚者,一些只有几人或十几人的小公司还在面议的过程中,利用求职者对法律的不了解钻空子搞猫腻,把求职者当作义务工,让他们“哑巴吃黄连”。

    让人欣慰的是,即将实施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将终结“月薪面议”这一招聘乱象。按照规定,用人简章应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招用人数、工作内容、招录条件、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内容;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有关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在招聘信息中不得使用“月薪面议”等字样。

    这些迹象表明,让“月薪面议”依法退出招聘舞台,不仅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尊重,也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是就业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期盼更多的用人单位对即将实施的法规保持足够的敬畏,在招聘人才时告别“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姿态,理直气壮地亮出自己的薪金底牌,让求职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一职位目前的准确市场行情,为他们个人定位、“对号入座”求职、提高求职成功率提供方便。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