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理的“民生日历”让我们感动

2010-08-21 18:54:57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高福生    发布时间: 2007-12-26 15:37:35



    12月25日的《中国青年报》图文并茂地刊登了温家宝总理的2007年民生日历,读后有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给人一种春天般的温暖。自2007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近20次深入企业、农村、医院、学校考察。他走进钻井工人居住的简易房和厨房,摸摸被子,看看饭菜;他盘腿坐炕和农民聊天,为群众的柴米油盐算账;他与艾滋病致孤儿童一起唱歌,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分给孩子们吃……

    在笔者的印象中,温总理情系百姓、关注民生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这些年来,他走到哪,关怀就送到哪。从亲手摸试居民家里电暖气,感受温度够不够暖和,到叮嘱“要想办法解决上厕所的问题”;从几次询问群众能不能吃上肉,到充满深情地说“价格哪怕只上涨1块钱,对老百姓的生活都有影响”;再到他办公桌上经常摆着三张表――一张是全国的粮价表,一张是副食品价格表,还有一张是各类物资的库存表……这份沉甸甸的民生责任感,着实令人感动。

    温总理的“民生日历”,凸显了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2007年,伴随着“民生”二字成为党的许多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一系列重大民生政策也在不断出台。从免除1.5亿农村孩子的学杂费,到国家用于资助困难学生的资金增加到503亿元,覆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从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到首批79个城市试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从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提上议程,到廉租房首次被明确为住房保障的重点;从加大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物价补贴,到对养猪户的扶持……民生改善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温总理的“民生日历”,体现了他关心群众生活、心系群众冷暖的高尚胸襟,体现了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天还高的情怀。水火灾变,他首先想到的是群众;逢年过节,他首先想到的是群众;寒暑冷暖,他首先想到的还是群众。他和农民们拉家常、话农时、问收成、查粮仓、看水窖、摸被子,嘘寒问暖;他进车间、下矿井,关心关注生产建设事业,关心关爱工人生产安全;他视群众为衣食父母,提问、谈话总是站在群众角度,简明朴素、亲切感人,没有一点儿官架子;他把群众的家常“小事”当作头等大事,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丰富内涵。

    温总理的“民生日历”,有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在关注民生问题上的不足。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官员把关注民生写在报告里,印在文件中,挂在口头上,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有的嫌基层条件差、道路坎坷,不愿下乡;有的嫌老百姓家里粗茶淡饭,一到吃饭时间便往城里赶,热衷大吃大喝;有的喜欢搞形式主义和“路边政绩”,用百姓的血汗钱为自己的升迁“镀金”;还有的嫌老百姓讲话没有水平,听不得真话和实话;还有的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视为“鸡毛蒜皮”,不闻不问……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温总理的“民生日历”还是各级政府官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个标杆。倘若各级政府官员都能像总理一样,每天思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求,在关注民生问题上心再细致一点,步子再踏实一点,作风再务实一点,那么“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才会名至实归,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期盼更多的官员像温总理那样,善察民情,善解民忧,善帮民需,善化民怨,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为自己的“民生日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