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科书循环使用要突破三大“瓶颈”

2010-08-21 19:09:14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高福生    发布时间: 2008-01-09 14:00:23



    教育部日前透露,从今春开始,将在农村中小学建立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据介绍,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只对学校进行配备,由学生在本学期使用,学期结束时归还学校,供下一级学生使用。为保证循环科目教材的质量,按循环周期3年计算,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这些科目教科书款的1/3左右,用于循环教科书的补充更新,同时鼓励地方课程免费教材也实行循环使用。(2008年1月8日《新京报》)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使用,绝大多数课本的使用寿命仅有半年。每到学期结束时,都会有大量旧教材被送到回收站,按废纸的价格卖掉,有的教材干脆被扔进垃圾堆。而在德国、日本、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士等国家,教科书循环使用早就成了常态。每学年终了,学校都会按班级把该学期用完的课本收起来,并加以整理,一届一届地往下传……据悉,美国一本教材至少要8个学生使用,平均使用寿命5年。

    国内外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教科书循环使用可谓好处多多:一可以减少树木、纸张、印刷等方面的消耗,节约资源,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仅印刷30亿册教科书,就要消费纸张55万吨,相当于砍伐碗口粗的大树1100多万棵,耗资450亿元;二可以推动素质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环保、诚信、关心他人的好习惯;三可以减轻学生和家长特别是比较贫困家庭的负担。正因为如此,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呼声越来越高。

    不过,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却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一是在思想观念上,不少家长仅仅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感觉每学期几百元钱没什么,不希望孩子用旧书;二是在学习习惯上,一些孩子喜欢在书上划段落、圈重点、做记号,这与“不乱写、不乱画、不标记、不署名”等教科书循环使用要求大相径庭,让家长们有后顾之忧;三是在利益链条上,出版机构显然不希望看到教材高效循环而导致其利益受损,推行教材一年一版、不断修订教材,让教材从源头上失去循环的可能;除此以外,教科书使用过程中的卫生问题也是影响循环的“拦路虎”。不少人认为,长达半年的朝夕相处,教科书即使干净无标记,也会携带为数不少的细菌,即使经过消毒,也让人放不了心……

    由是观之,在当前国情下,要使教科书循环使用名至实归还任重而道远,必须突破“观念瓶颈”、“习惯瓶颈”、“利益格局瓶颈”,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学生乃至家长从环保和节俭出发,尽可能地多用循环教材,养成爱惜教科书,不在教材上乱涂乱画的好习惯,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教科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保登记、发放、回收、统计、消毒、保管、更新等工作到位。如此通力合作,多管齐下,教科书循环使用才会在叫好的同时更叫座,成为“绿色教育”园林中的一朵奇葩。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