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意入狱谋治病 民无保障即不安

2010-08-22 21:59:09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徐迅雷    发布时间: 2008-11-27 14:27:33



    有道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可也有人宁愿不要自己的“狗窝”而谋求“狱窝”的。北京顺义19岁农民李大伟(化名),患再生障碍性贫血而无钱医治,为获免费治疗,先后两次故意抢劫入狱。当听到自己被判决18年有期徒刑时,他长舒了一口气。(11月26日《新京报》)

    “我已进去,感觉良好”,这是多么让人辛酸、让人唏嘘的新闻。这样的事情,你可能感觉匪夷所思、“比较乱套”,但这并非孤案,此前我曾在评论中提到另一个例子:重庆人罗万富,宁愿“以自由换健康”,当自己的慢性病一发,他就想方设法犯事进监狱,以获取监狱免费治病的机会。经济人总是面临权衡取舍,失去自由比失去生命要好,所以要到监狱里“求医保命”。

    只要有基本的保障,即使是过着都市“山寨版”生活的人,有谁会愿意去过“监狱版”的生活?一个人、一个共和国公民的保障,如果要到监狱里才能“获得”,那么,“监狱外”必然是有问题的。当“两会”期间负责社会保障的高官在台上侃侃而谈人人有保障时,我就想了,那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民无保障即不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认为:“只有最有利于穷人的,才是最有利于经济的良性运行的,而最有利于穷人的却是最不容易被认可的;如果经济学家们搞不懂这个道理,经济政策就必将失败。”在我看来,经济问题往上头延伸就是政治问题,往下头延伸就是社会问题。个体的不安,如果累加起来,就会变成社会的不稳。所以这是一个不可小视、不能忽视的大问题。而保障的重要部位,就是要完善最低层穷人最起码的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最基本医疗保障,是生存权的两翼,缺一不可。

    与“穷人经济学”一样,“穷人社会学”更是一门现实的学问。“达则孔明,穷则渊明”,这无非是小资话语。富人往往没有穷观念,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也。相对而言,仇富是可以理解的,而欺贫是不能原谅的。无人问穷、缺乏保障,这正是另一种制度性的“欺贫”。所以,用于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必须对医疗大幅度增加投入,而且大头应该是直接投到“病方”,从而保障穷人有购买医疗服务的基本能力。

    民生无小事。整个国家“节用爱人”是多么重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最近指出,我国财政支出仅1/3用于公共服务。政府征税,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税款是纳税人缴纳的,应大部分用于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比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还有一些有关公共利益的基础设施,甚至三农问题等等,要让居民觉得“我交税了也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但现在财政支出当中,用于居民公共服务的比例才只有三分之一,而西方税收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大概是在50%以上。

    “总盘子”太小,那么到了终端落到“李大伟”们身上的公共服务、公共保障的费用必然就很少。而另外的三分之二的“大头”干什么去了呢?其中一项,就是节节攀升的行政成本。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1995年升为14.60%,到2006年上升到18.73%。而日本是2.38%,英国4.19%,韩国5.06%,法国6.5%,加拿大7.1%,美国9.9%――统统没有超过两位数。行政成本过高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大挤占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资金。与此同时,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建造豪华办公大楼的情况却屡禁难止――也就是说,许多钱被支配钱的人给享受掉了,这种局面不改变是不行的。

    诗人聂鲁达说:“如果我能生一千次,我也愿意生在这里;如果我要死一千次,我也愿意死在这里。”这就是家、家园。而监狱怎么可能成为“家园”呢……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