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问计于民更重要的

2010-08-22 03:09:46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张军兴    发布时间: 2008-05-14 10:43:19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日前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就江西的发展建设向全国求计问策。消息传出后仅3天,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收到的建言已达数千条。据了解,每日的建言经工作人员整理后,当天就能直送苏荣案头。(5月8日新京报)

    苏书记向全国民众求计,是否值得欣喜不得而知,相反笔者担忧这种上下沟通的现象会不会是一时吹过的“风”。问计于民由来已久,抑或“政治秀场”,抑或“政绩工程”,而至今仍未建立一套程序化的政治惯例。

    社会各界的短信3000多条,邮件400多封,热线电话每天也能接几百个,这充分说明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而一直以来缺乏一个正常的诉求渠道把这种热情化为建设性的众议。于是“苏书记问计于民”就成了一个爆发口,学者、干部、军人、农民、农民工,甚至在校大学生五花八门的建议纷至沓来。

    民众缺少与政府必要沟通,政府有何颜面撑起爱民如子的大旗。相反,与民众沟通需要建构渠道,电话、短信、邮件等现代通讯方式为这种渠道铺好了路,缺少的就是能让这条路走下去,走成一条自下而上的大路。

    当下,公民与政府对话的渠道并不多,而政府决策通常是内部不公开决策,当然这也是有内在原因的。但是涉及诸如地区发展,经济产业规划、基层民主等可由公众参与讨论的问题时,我们能否放权“众议”,能否变“领导问计”为一种常规的政治惯例呢?

    问计于民的精神可贵之处在于一个锐志的改革者能听取建议,能让周围发出声音,而亟待要做的是将这种声音长期化,固定化,变成一种良性的“声音模式”。要让民众开口说,更需要让民众长期的说,不停的说,用说促进民众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积累社会的理性资源,用“说”的精神刷新民族的精神天空,这样,建设公民社会和现代国家才有希望。

    不论公众的意见是否被采纳,“苏荣问计于民”与“仇和公布号码”一样,开了说的先河,而使政府的决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更需要将这种问计变成一种不容质疑的政治惯例,也只有在这种惯例影响下的决策才会更加接近于民众的利益。相反,无休止的政治作秀,不仅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作秀,更恶毒的是顶着民意的大旗欺瞒着民众。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