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期待奶粉事件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的里程碑

2010-08-22 08:59:14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温国鹏    发布时间: 2008-09-24 10:46:55



    奶粉事件在持续发酵,继伊利蒙牛公开道歉、国家质检总局撤销伊利等3家企业国家名牌产品称号、三鹿原董事长田文华被刑拘、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被免职之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也引咎辞职,在舆论的一片谴责中,问责之风愈刮愈烈。说到底,国内奶粉企业反躬自省式的道歉,对相关责任人暴风骤雨式的问责,与其说是为了安抚民间舆论而让责任人为其错误行为买单,不如说是“三鹿门”事件之后的一次艰难重建。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三鹿门”事件都是一场大地震,在震中倒下的不仅是国产奶粉千辛万苦树立起来的企业形象和商业品牌,还有政府部门为了建立一个现代政府形象而百般呵护的公权公信力。地震的余波也把曾经被在食品安全监督中寄予厚望的新闻媒体置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更让早已经被二甘醇、苏丹红弄得风声鹤唳的公民消费信心跌倒了新的冰点。曾经引以为傲的国产奶粉竟然如此地“不争气”,让国人不得不站在“地震”后国产奶粉的废墟上,含泪喝“洋奶”。

    汶川地震是天灾,“三鹿”地震就是人祸,无论如何想替“亲者讳”,我们都无法掩盖整个事件中的一个个人为因素:生产企业的商业道德沦丧,明知故犯、质检部门的监管不力、媒体监督的角色缺位……也正因为如此,要平息舆论的怒火,重塑国产奶粉的形象,必须要先从“治人”开始,让受到伤害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治疗,让受伤的家庭得到应有的补偿,让相关责任人得到应得的惩罚,这是毋庸置疑的“灾后重建”的第一步。

    然而,“清理废墟”固然重要,但绝对不应当是“重建”的全部,或者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重建”。奶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于食品安全的反思,反思之后,我们必须得有所作为,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地震预警系统”,走出“安全隐患――重大事故――严厉问责”这样的怪圈,而把监督的重心前移,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不仅仅是因为国人脆弱的消费心理再也经不起这样的一场地震,也不仅仅是为了防止我们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大厦彻底崩塌,而是我们再也付不起这样沉重的代价,我们不能让国人再次动辄以成千上万的患者甚至是婴儿的健康为代价去认识苏丹红、三聚氰胺这些本应是远离我们餐桌的化学物质。

    坚实灵活而又有科学依据的法律法规是这个预警系统得以存在的基础――避免质检部门在事发后以“国家相关标准中没有对三聚氰胺这些有毒物质进行检验的规定”为理由推脱责任;全国范围内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是这个“预警系统”不致失灵的保障――防止公权力监管的缺失使得“国家免检”成为不合格食品流向市场的通行证;公开的媒体和信息监督与沟通渠道是这个“预警系统”中的应有之义――可以让三鹿不会在三聚氰胺已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发出“以三百万摆平某搜索引擎”的“豪言壮语”;针对生产企业的严厉的食品安全责任问责是这个预警系统得以运行的前提――让掩盖、欺骗的成本远远高于自动承担责任的成本,才能防止企业的“明知故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食品安全,我们永远不能自欺欺人地寄希望于“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而应当时刻坚持“防患于未然”,在农场与餐桌之间架起一道彩虹,一头是企业的道德自律,一头是公民的消费信心,中间托起这道彩虹的,必须是政府强有力的监管和媒体全天候的监督,否则,“三鹿门”事件永远成不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进程中的里程碑,充其量是众多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个黑色案例,留下的仅仅是惨痛的教育,但是绝对成不了改进的动力。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