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愿李刚父子的痛哭道歉不是危机公关

2010-10-22 20:50:19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10-23
作者:南都社论 原创   
摘要:就这一角度而言,李刚父子这次不约而同的痛哭道歉应该得到正面的评价,毕竟两个成年男人的眼泪让人们看到,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溃败到终结了人命犹能趾高气扬的程度,或者说还没有溃败到对漠视他人生命的冷血者都感到无力的地步。然而,从网络舆情看,更多的网民却没有被两个成年男人的眼泪感动,他们坚持认为,这只是一场“危机公关”。

    制造了河北大学校内重大交通事故的犯罪嫌疑人李启铭,已经被保定警方刑事拘留,目前被羁押在保定市看守所。日前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他流泪不止,称对当时的行为非常后悔,感到对不起受害者。与此同时,李启铭的父亲李刚在央视的镜头前也失声痛哭,起身长时间深深鞠躬向受害者及其家属表达歉意,并且表示将依法处理绝不袒护。

    本月16日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校园醉驾,致一死一伤并逃逸,并脱口而出“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逃逸案很快就变得诡异起来。而正是因为这种诡异,也才会有随之而来的“造句大赛”等网络的狂欢。如今,在起初的嚣张之后,李启铭痛哭道歉了;在起初的沉默之后,李启铭的父亲李刚也痛哭道歉了。尽管从时间上而言,这种对凋谢生命的起码的吊唁与尊重来得稍稍迟了一些,但迟来总比不来好。如果对自己所致恶果一点都没有悔意,对生命的逝去完全缺乏痛惜,那么这一起原本并不复杂的交通肇事逃逸案就会成为戕害人心的重大事件,因为这太不符合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人情物理”,可谓“伤风败俗”,而一旦引发公众追根溯源的兴趣,在持续的围观和恶搞之后,其诡异的一面只会继续发展。

    就这一角度而言,李刚父子这次不约而同的痛哭道歉应该得到正面的评价,毕竟两个成年男人的眼泪让人们看到,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溃败到终结了人命犹能趾高气扬的程度,或者说还没有溃败到对漠视他人生命的冷血者都感到无力的地步。然而,从网络舆情看,更多的网民却没有被两个成年男人的眼泪感动,他们坚持认为,这只是一场“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不是个坏东西,对市场营销来说尤其如此,好的危机公关经过精心运作,甚至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拯救一个企业。不过本案显然不需要危机公关登场,因为这里是商业价值无法衡量的人命,而危机公关代表着一种策略,更像一种权宜之计。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逝去的痛惜,出自人的“良知”“良能”,哪里还用得着什么策略呢?

    网民不喜欢本案中掺入危机公关的影子,这种情绪可以理解。而他们的怀疑是否有一定道理?我们不拟作没有事实根据的妄断,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本案发展到现在,李刚父子确实遇到了“危机”。对尚在羁押中的李启铭来说,由于其事发之初的冷漠和嚣张,汹涌的舆情和民意极有可能对案件的最终走向造成一定影响;对作为政府官员的李刚来说,儿子的言行也许会让他面临一些无法预知的后果,近日就有媒体提到了在保定发生的一个经济诈骗案件,受害者质疑主管刑侦工作的李刚涉嫌包庇犯罪嫌疑人。

    站在公众的情感立场,没人希望李刚父子的痛哭道歉只是危机公关,而不是真诚的痛悔,即使是网民的嗤之以鼻,也不过是从另一个极端证明了这点而已。但具体到李刚父子的痛哭道歉究竟是不是一场危机公关的现实问题,从逻辑上讲只有李刚父子才知道。怎样才能不让公众误解自己的真诚,这也许是李刚父子的当务之急。

    为李刚父子尤其是作为区公安分局副局长的李刚本人考虑,要让公众相信自己的真诚,要把这种真诚的情意传递给受害人家属,其实是有很多办法的。首先,是赶快从这个案子中抽身而出。李刚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所作的“将依法处理绝不袒护”的表态实则很不适当,因为案发地正是区公安局的辖区,作为副局长的李刚本应回避,这才是“依法处理”的基础所在;其次,案发后,河北大学封锁消息要求学生沉默,曾一度让舆论大哗,而现在河北大学又对外宣称并未封锁消息,这一“罗生门”的真相如何,李刚本人应该最有发言权,他有义务告诉公众,区公安分局和他本人是否在事发后给河北大学施加了压力;最后,案件终有了结的一天,李启铭也本该有他的未来,曾经闯过大祸的这位“官二代”今后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也将最终证明当下李刚父子是否只是在进行危机公关,而本案又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