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远市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重点区域率先突破

2014-09-19 09:08:06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土地流转 农户转身成老板

4月8日,对于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的农民群众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黑泥地村125户农民以各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了黑泥地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黑泥地劳动服务公司,在红河州尚属首家。

“公司注册资金1062.5万元,以种植、养殖、农业开发、劳动服务等业务为主。” 公司董事长、黑泥地社区总支书记钱保兴介绍,公司成立后将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将入股村民的土地化零为整、规模开发、集约经营,让农民群众在自己的土地上既当工人,按月领工资,同时又是股东,年终按股分红。

依托土地规模化优势,8月,黑泥地农业开发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公司,通过转包土地的方式,发展葡萄和火龙果种植。

“现在已经签订了合同。”钱保兴兴致勃勃地说,走公司化发展道路,农户手中的土地价值将得到提升。过去,由于土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种植,加上农民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信息掌握度都比较低,多以种植玉米、各类蔬菜为主,平均下来每家每年玉米收成一年也就是800元左右。土地流转成为公司的固定资产后,租金、工资加上分红,每亩地产生的效益将达到2000元左右。

据悉,目前开远市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为23.86万亩,已流转土地面积为8.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4%,较2011年增加了近3万亩,越来越多的农户正通过流转的方式将手中的土地变成了发展活资本。

确权颁证 死水一夜变活水

“拿到贷款了,900万!太不相信了!”开远市小龙潭镇绿差冲村委会青龙街村小组村民李应辉激动地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779.8亩山林在确权颁证后获得了信用社的贷款,“有了这笔钱,很多想法就可以一步步实施了。”

这是开远市创新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林权、小型水利产权抵质押融资方式的一个缩影。

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良性发展,今年4月,该市与昆明泛亚农村产权交易所达成了合作意向,由该公司出资在开远设立“开远城乡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昆明泛亚农村产权交易所的管理经验和平台资源优势,促进开远市公共资源使用权、城乡居民产权和企业产权、股权、债权等城乡产权交易规范化发展。目前中心已经挂牌,即将开展业务。

在此基础上,该市还不断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各种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从而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截至今年6月,开远市农村承包地确权2.4万亩、颁证38457本,流转面积达8.3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36%;林地确权面积128.29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86.4%,颁发林权证11945本,流转集体商品林9.45万亩;农村宅基地已确权颁证12929宗,农房完成测绘32025户,农房确权颁证4464户,流转19户。

开远市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以转包、出租、互换、入股四种形式为主,从城乡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成立至今,全市已实现土地流转价值1亿元左右。

转型升级 合作社焕发生机

9月,走进中和营镇恒昌蔬菜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正忙活着将一捆捆新鲜的蔬菜分摘,称重,包装,装车,一派热闹景象。

专业合作社的老板张伟告诉记者,几年前他看到了无公害蔬菜市场的发展趋势,决定到中和营镇转行从事绿色蔬菜的种植。

通过土地流转,张伟打造了1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会员制方式,按照订单每月将新鲜蔬菜运往昆明的客户家中。这一模式越来越受到客户的欢迎,“合作社现在发展会员2000多人,还在昆明建起了储存包装配送仓库,业务量不断扩大”,张伟说。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截至今年6月30日,该市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56家,涉及粮食、蔬菜、种植、花卉等10余个种养行业,社员总数达5779人,辐射带动了全市50%以上的农户。

其中,有13家农畜产品通过了“三品一标”认证,有18个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17.58万亩,并建成2个国家级示范社,4个全国50佳合作社及8个省级示范社。

记者 程玉琦 通讯员 于学康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印度孟买连环爆炸死伤人数上升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