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新常态”,明白这4点就够了

2018-01-01 20:06:19

消息来源:求是网 评论
 
  在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建设的论述中,“新常态”可以说是读懂其中关窍的一把钥匙。今年10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以一个专题的篇幅,重点论述“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接续首卷,整编了更多近年来总书记在经济领域的经典论述,对我们领会十九大精神、把握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向,都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料。快快翻开笔记,和小编一起学习吧~!
  一、“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从何而来?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如同一个人,10岁至18岁期间个子猛长,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快发展,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基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是基于国际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科学判断,也是基于我国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的理性抉择。“新常态”这一表述,精准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阶段转变的重要特征。
  二、引领新常态的行动指南: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2015年10月29日,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新发展理念五个方面的内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了具体的思想指导,聚焦发力针对性地解决经济发展中尤为突出的动力不足问题、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新发展理念不仅找准了改革发展稳定,以及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之间的平衡点,而且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引领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的“组合拳”,回应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可以说,新发展理念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新常态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是这样说的。“结构性”3个字十分重要,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总书记讲的“供给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其根本目的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必须加快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并且加快形成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市场改善供给结构。
  四、新常态之下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
 
  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是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预期和新的动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 
  ——2014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的讲话
  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2016年7月8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
 
  理解“稳中求进”的内涵,需要把握好“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稳中求进的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稳”是为了求“进”,既“稳”且“进”是大格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稳定经济运行为重点,守住资源、环境和生态底线,守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底线,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在“稳”的前提下,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新旧增长动能转换,最终把新常态引领到新方位。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只有深刻理解、坚持和贯彻好这一总基调,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才能推动新时代的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参考资料:2017年第23期《求是》文章《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责任编辑:云南频道]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